历史文化名城、名镇、名村,从字面上看,除了“历史文化”,剩下的就是“城、镇、村”,至于“名”,是对“历史文化”的肯定,也是“城、镇、村”肩负的沉重的责任,当“城、镇、村”中没有了车马喧阗时,历史文化的保护是否也就像白矮星一般,生命走到了静止的尽头?显然,这个命题在旅游开发中尤为纠结。
引子:新增的文化名村(镇)和新毁的一栋明清古宅
关于我省历史文化名村(镇),2009年新年伊始,有两个新闻引人注目。
一则是,近日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、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行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授牌仪式,江西省横峰县葛源镇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,安义县石鼻镇罗田村、浮梁县江村乡严台村、赣县白鹭乡白鹭村、青原区富田镇陂下村、婺源县思口镇延村、宜丰县天宝乡天宝村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。至此,江西省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量已达15个,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。
另一则新闻则是,被江西省政府列为首批省级历史名镇的宜黄县棠阴镇,一栋200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被一场大火焚毁。这个古镇,据说是宜黄境内保持得最好的,但是近年来由于当地维修、管理保护的缺失,一些古建筑正悄悄倒塌。
都是关于古村镇的消息,个中滋味却难以言说。有人说,现存的历史文化古村(镇)是中国文化的DNA,它们的上空飘荡的是古老中国的原汁原味。
今天,有的历史文化名(村)镇,更是在旅游开发的通道里,重新焕发了青春,走向繁华。
吴头楚尾,江西一向有着深厚的历史,留下的文化物质遗产更是不计其数,但江西众多的古村镇旅游开发如何?谁站在了繁华枝头,谁又已繁华落尽?
现状:同一样的文化名村(镇)不一样的繁华
2003年开始,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开展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选,共分4批在全国授予了251个村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,至此,我省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量已达到了15个,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;经省政府分两批授予的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也达到48个。这么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,就像一块厚重的端砚,在江西这块红土地散发出骨子里的中国味道,不经意间,你与它邂逅,为它迷醉,为它惊叹。
而在旅游开发上,江西的历史文化名村(镇)们,到底占了多少比重?2003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评选,我省乐安流坑古村列入第一批入选名单;随后,景德镇瑶里、婺源理坑、吉安渼陂又被列入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单……同期,周庄、同里、西塘、乌镇、南浔也进入一、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中,从全国知名度和旅游人数来看,毋庸置疑,除了婺源理坑,其他两村镇无法与它们相比。但即便是如此,瑶里和渼陂,在江西的旅游开发和知名度仍在其他省内古村镇前列。
而更多的江西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,如宁都的东龙古村、吉安的钓源、寻乌的周田、龙南关西新围村等等,它们只在寻幽探古的人们镜头下出现,或者就算进行旅游开发,辐射面也只是本省短途旅客;更多的省级历史文化古村镇,只在光阴中默默沉寂,就算有政府的归档保护,也在不经意倒塌或者一点火星就被付之一炬……最近的例子,则是上文提到的宜黄棠阴古镇,随便一点火星就可以让一栋百年建筑消于无形。而记者走访过的流坑,千年古村犹在,规模也在,只是旅游开发方面,则安静得让人心慌。
方向:让古村镇在保护与开发中活起来
今天,那么多保存尚好的古村镇的存在,是千百年前每一个繁华片段的记忆留存,它们记着每一段光阴的历史文化及其之上的生息。江西众多历史文化古村镇,是仍然寂寂于它所处的一角还是像周庄这类成功开发的古镇一样,在现代人的来往脚步中延续另一种似锦繁华?
保护与开发,一开始就是一个相对的命题。南昌市社联副主席、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梅联华认为,从哲学意义上讲,一切事物都会走向消失。变化是绝对的,不变是相对的。对于古民居来说,也是如此。
不过从保护的角度来谈,国家现在把古民居分为两类,一类是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,要“不改变原来状态”,一类列入保护的“历史建筑”,保护方式是保护外表,内部可以进行一些功能的改善。分批进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评选,就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一个体现。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,有些古村落沉寂是一种必然,但我们应当努力使古民居建筑“延年益寿”,让它们健康地“活着”。进行旅游开发,让古村镇在保护中与现代的步伐一致,才是它们活力的来源。
“江西此次7个村镇入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,再一次地说明了赣文化的源远流长,有着江西本土文化特色的古村落,应该大力进行宣传与推广,就如最近很火的婺源程村等地,人们喜爱于它自身散发的文化魅力,纷至沓来的结果就是这沉寂的村庄又火了。文化名村(镇)的繁华,不是人为地改造什么,它是在慕名前来的人群面前,展示了它本身最大的特色。”梅联华认为,这新近入选的7个古村(镇),都需要找到自己的“点”向外界推广,才能找到自己在旅游业的那份“蛋糕”。